多功能表面污染監測儀的操作測量方法涵蓋直接測量、間接測量兩種核心方式,需結合校準、參數設置、環境控制等步驟確保測量準確性,具體如下:
一、直接測量法
適用場景:可直接接觸或靠近被測表面,且無強干擾源(如電磁輻射、高本底輻射)的環境。
操作步驟:
環境準備
確認監測區域安全,設置警戒線或警示標識,穿戴防護服、手套及劑量計。
檢查環境光照條件,避免強光源直射儀器(如陽光直射、強燈光),防止光學干擾。
確保環境溫度在儀器工作范圍內(通常為-10℃至+40℃),濕度≤85%,無顯著振動或磁場干擾。
儀器檢查與校準
外觀檢查:確認儀器外殼完好,液晶屏無破損,按鍵靈敏,探頭連接牢固。
電池電量:開機后確認電量≥80%,不足時更換電池或接駁外接電源。
探頭狀態:檢查α、β探頭窗口無裂痕、污染,用酒精棉片輕拭表面。
本底測量:將儀器置于待測區域附近(距離污染源≥1m),開機預熱5分鐘,進入“本底測量”模式,探頭垂直指向空氣,連續測量3次,取平均值記錄(如α本底=0.02cps,β本底=0.15cps)。
標準源校準:
調取儀器內置校準程序,選擇對應放射源類型(α/β)。
將標準源(如²?¹Amα源、??Sr-??Yβ源)貼近探頭(距離≤5mm),啟動自動校準。
調節閾值至標準源特征峰位(如α峰位約5.48MeV,β譜區0.5-2.2MeV),保存校準參數,誤差范圍控制在±10%以內。
參數設置
測量模式:
快速篩查:靈敏度優先,量程0-1000cps,測量時間10秒/點,適用于大面積初步掃描。
定量分析:精度優先,量程0-100cps,測量時間60秒/點,適用于精確測量污染水平。
報警閾值:默認α≥0.5Bq/cm²,β≥5Bq/cm²,可根據實際需求調整。
測量路徑:
網格法:按10cm×10cm劃分監測區域,探頭中心對準網格交點,確保覆蓋全面。